题目
1.小华对老师说:“老师,我家猫一定要喝热水。因为喝了热水不拉肚子。”老师说“那为什么我家猫喝冷水不拉肚子?”。请问老师这里运用的是( )策略。
A.重复
B.反问
C.提炼
D.提升
2.在《磁铁的秘密》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准备了笔、拉链、项链、杯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让幼儿进行操作,这反映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 )的特点。
A.整合性
B.生活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3.生成活动的内容带有一定的( ),能够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
A.自主性、趣味性
B.随机性、灵活性
C.目的性、计划性
D.高效性、多样性
4.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晓晓幼儿园也开展了一系列“我会坐地铁”、“神奇的火箭”、“奇妙的太空”等科学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这体现了幼儿园活动内容选择的( )原则。
A.时代性
B.兴趣性
C.因地制宜
D.内容与目标相一致
5.老师在一节数学活动开始时说道:“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学了数字8,那你们知道8的下一个数字是什么吗?”这种方式属于( )。
A.情境导入法
B.问题导入法
C.谜语导入法
D.材料导入法
6.幼儿在探究什么时候的影子更长,有些说上午的最长,有些说下午的最长,由最开始的探究变为争吵,这时云云小朋友说到底什么时候更长我们测一下不就好了。老师听到后立刻召集所有的幼儿探讨测量影子的方法,计划明天分别测量上午和下午的影子长度。该老师的做法符合( )。
A.适时帮助,完成任务
B.善于“抛、接球”,引导探索
C.给予空间,自由创造
D.适时等待
7.区域活动结束后,老师说:“竹竹讲故事讲的清楚又好听,悦悦搭积木搭得又高又好看,圈圈设计的衣服时尚又个性”请问老师是对幼儿( )的评价。
A.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B.情感态度
C.学习习惯
D.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8.在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中,教师利用了观察、讨论、探索、操作等多种方法,鼓励幼儿了解静电现象,感受生活中的静电。这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 )的特点。
A.动态性
B.趣味性
C.生活性
D.整合性
9.卡卡老师在设计科学活动《电的由来》的过程中,安排了通过教学挂图来了解“电的现象”,同时考虑到幼儿在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操作探究,所以在设计中也为可能出现的探索环节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这反映出教育活动设计基本原则中的( )。
A.主导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合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10.“通过观察4幅场景图片,想象图片中任务的对话内容及事情的前后经过”,这条目标不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要求中的( )。
A.具有科学性
B.表述的角度应统一
C.要清晰准确,可检测,减少手段、途径、方法的描述
D.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答案解析
1.【答案】B;题干中幼儿因为经验有限而得出了有悖于生活常理的结论时,教师反问引发幼儿再思考。
2.【答案】B;老师准备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物品,幼儿方便操作便于积累经验。
3.【答案】B;此为书中原话。生成活动的内容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灵活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考虑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
4.【答案】A;让幼儿了解我国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即为时代性原则。
5.【答案】B;问题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对幼儿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幼儿产生疑虑,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的方法。
6.【答案】B;题干中当幼儿在争执时,云云小朋友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去测量影子的长度,当幼儿产生思维火花时,老师接住这个思维并引导幼儿探讨如何测量,做到了善于“抛、接球”,引导探索。
7.【答案】D;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在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表现和反映,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提问迁移、分析判断等思维发展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题目中强调的是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能力,故选择D选项。
8.【答案】D;幼儿园活动都体现了整合性和整体统一性。这种整合也反映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 资源、活动方法、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各个层次的整合。题干反映了活动方法的整合。
9.【答案】D;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预设同时为幼儿偶然的、自然生成的、即时体验的活动留有足够的教学活动设计空间。
10.【答案】C;在目标表述时,应尽量改变过去那种喜欢把活动途径、方法写进目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