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关于教育的要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要成为学校教师,需要许多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才能胜任
B.狭义的受教育者专指在学校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学生
C.教育内容也即学校的课程内容
D.教育手段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2.【单选】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中,(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3.【单选】学生能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识别。这体现了品德结构中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多选】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
A.要恰当选择直观教学手段
B.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讲解相结合
C.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D.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5.【判断】教材与讲义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
6.【单选】关于促进迁移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络化是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B.“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了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从而促进迁移的产生
C.教师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D.教师没有必要处理好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直接根据教材从前往后教
7.【单选】人们从猫、狗、猪、羊等动物中抽取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胎生和哺乳。这种可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属于( )。
A.感性概括
B.理性概括
C.直接概括
D.间接概括
8.【单选】有一次,16岁的小太初做完智力测试后,测试老师惊叹其为天才。则小太初的智商最有可能为( )。
A.142
B.118
C.100
D.119
9.【多选】关于教师职业心理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章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要启而得法,做到“新课不新”
B.王老师认为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
C.刘老师认为教师不需要安排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因为学生的捣乱行为会变多
D.李老师认为教师应明确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课程要求相匹配
10.【判断】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是正强化。( )
答案解析
1.【答案】C 我们不能把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课程内容等同起来,也不能把教育内容等同于教材。课程内容和教材包含在教育内容之中,教育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要比课程内容和教材的丰富得多。
2.【答案】D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3.【答案】A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知识、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等方面的判断与识别。
4.【答案】ABCD 选项均属于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5.【答案】× 教科书与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6.【答案】C 一体化是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选项A错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这是从教授学习策略的角度来促进迁移的产生。选项B错误;良好的教学程序设计要把握的原则之一是知识的传授要遵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首先是宏观学科内容上的安排,要明确什么内容放在前面,什么内容放在后面;然后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具体教学的程序,将概括性高、迁移价值最大的知识放在整堂教学的最前面,为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选项D错误。
7.【答案】B 理性概括是指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如人们从猫、狗、猪、羊等动物中抽取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胎生和哺乳。
8.【答案】A 智商超过140的儿童被称为超常儿童。
9.【答案】ABD 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能安排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就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捣乱行为也会少一些。
10.【答案】× 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是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属于负强化的作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