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当教室中一片喧哗时,教师突然放低声音或停止说话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这是(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2.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使读者感官更生动,我们常会添加一些形容词。如“冰冷的”脸色,“甜蜜的“声音......这是利用了( )规律。
A.感觉后像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受性和练习
3.注意的分配能力可以帮助更有效的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以下( )可以提高幼儿注意的分配。
A.注意对象的形象新颖、生动、鲜明
B.活动的游戏化
C.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D.提高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
4.( )幼儿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关注的内容开始从事物的表面特征转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A.幼儿初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晚期
D.学龄初期
5.研究结果表明,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6.幼儿听老师讲故事,当他专心听故事时,对周围其他的人和事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这体现了注意的( )特点。
A.参与性
B.凝聚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7.小明初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能对此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此后几年,随着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凭兴趣就可以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说明小明产生了( )。
A.有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无意后注意
8.幼儿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前把玩具、图画书等收起放好,用过应立即收起;教师本身的衣饰要整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装饰,因为( )是引起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A.过多的无关刺激
B.对教学缺乏兴趣
C.儿童的需要
D.注意力不稳定
9.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常说“小朋友们看过来”、“我们一起看一看”等话,是因为( )。
A.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局限
B.幼儿有意注意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
C.教师在教给幼儿注意的方法
D.教师的活动组织不合理
10.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一种注意现象,这实质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答案解析
1.【答案】A;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属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2.【答案】C;冰冷的脸色是将温度觉和视觉联系在一起,甜蜜的声音是将味觉和听觉联系在一起,因此指的是联觉。
3.【答案】D;提高注意的分配能力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2.在头脑中建立起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联系。
4.【答案】C;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中指出:大班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高度发展,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关注的内容开始从事物的表面特征转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即使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也能保持一定的注意。
5.【答案】A;“4~6个”外文字母或“4~5个”汉字,都强调同一时间把握的数量。
6.【答案】C;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得以完成。题干中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听故事上。
7.【答案】B;学文言文有目的,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说明不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是有意后注意。小明一开始初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能对此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才是有意注意。
8.【答案】A;玩具、图书、过多的装饰都是无关刺激,其他三项不符合。
9.【答案】B;幼儿的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成人的引导。成人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前儿童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二是用语言组织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例如题干中的“小朋友们看过来”、“我们一起看一看”等话。
10.【答案】C;定向性注意是出生后就出现的注意现象,属于无意注意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