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所谓“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 )。
A.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2.【单选】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这体现了学生具有( )。
A.发展权
B.受保护权
C.生存权
D.参与权
3.【单选】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在( )。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
D.《强迫教育章程》
4.【多选】关于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B.杜威被看作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C.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D.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主要有梅伊曼、拉伊等人
5.【判断】校本课程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实施政策。( )
6.【单选】学生对媒体宣传的一些英雄人物产生仰慕之情,主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英雄榜样相一致。此时其态度的形成处于( )。
A.从众阶段
B.服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7.【单选】强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以下没有反映自律特点的是( )。
A.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B.志存高远,勤恳敬业
C.潜心钻研业务
D.学校要求遵守校规
8.【单选】在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比赛,完成比赛项目并获得名次后,王老师奖励自己去云南旅游,这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亲历学习
9.【多选】下列属于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是( )。
A.社会文化背景
B.传统教育观念
C.教师的价值观
D.教师的自我概念
10.【判断】李老师上课的同时发现马琳同学在开小差,遂眼神警告他好好听课,这表明李老师在课堂运作中具备的能力是洞悉。( )
答案解析
1.【答案】C 所谓“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答案】B 题干表述体现了学生具有受保护权。
3.【答案】D 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这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4.【答案】ABD 斯宾塞属于教育学的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的人物。
5.【答案】√ 校本课程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实施政策。
6.【答案】C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答案】D 学校要求遵守校规属于他律。
8.【答案】C 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强化。
9.【答案】AB 选项CD属于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观因素。
10.【答案】√ 洞悉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做适当处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