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阶段性规律
C.个别差异性规律
D.不均衡性规律
2.【单选】关于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代中小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将实现人生理想和适应社会竞争作为其主要学习目的
B.中小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以个人取向为主,社会取向不占主流
C.自我意识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D.生理成熟期提前,心理问题减少
3.【单选】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影响
B.教育原则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4.【多选】关于班级授课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班级人数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大班化”,另一种是“小班化”
B.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或者落后山区仍然采用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D.班级授课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5.【判断】道德情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
6.【单选】沈老师在评优评奖的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根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沈老师违反了( )。
A.坚持言行雅正
B.自觉爱国守法
C.秉持公平诚信
D.坚守廉洁自律
7.【单选】屠呦呦利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这属于( )学习。
A.机械的接受
B.机械的发现
C.有意义的接受
D.有意义的发现
8.【单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 )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A.少数民族和西部
B.边远贫困和农村
C.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
D.边远和贫困
9.【多选】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的影响因素包括( )。
A.活动任务的难度
B.学生的性别
C.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
D.活动动机
10.【判断】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的强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
答案解析
1.【答案】C “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2.【答案】A 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以社会取向为主,个人取向不占主流;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
3.【答案】C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建构的根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ABC 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5.【答案】× 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6.【答案】C 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7.【答案】D 屠呦呦利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首先从学习进行的方式上来看属于发现学习,其次从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上看属于有意义学习。
8.【答案】C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9.【答案】ACD 社会助长作用和阻抑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任务的难度。二是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三是活动动机。
10.【答案】√ 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的强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