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这句话阐明了(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C.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D.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2.【单选】黎明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从做中学,但很多时候他还没讲相关道德规范的知识就急于搞活动让学生参加,这与实施德育所要求的( )相背离。
A.教育性
B.针对性
C.全面性
D.多样性
3.【单选】素质教育是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应试教育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这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 )不同。
A.教育目的
B.教育对象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4.【多选】以下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有( )。
A.联络课程
B.合科课程
C.广域课程
D.问题中心课程
5.【判断】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
6.【单选】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7.【单选】以下属于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措施的是( )。
A.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
B.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
C.增强自觉练习的愿望
D.提供反复练习的情境
8.【单选】在儿童早期,( )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模仿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多选】以下关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斯金纳主张学习实质上是反应概率的增强
B.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D.惩罚比消退更好用也更有效,因此要多采取
10.【判断】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
答案解析
1.【答案】C 题干体现的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2.【答案】C 四要素规律要求教师实施德育时要注重全面性,开展德育活动时,要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我国学校德育有两种常见做法与全面性相背离,其中一种就是把思政课当作行为训练。如当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某些教师完全忽视道德规范的传授,整堂课都是通过搞活动来开展的。
3.【答案】B 题干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
4.【答案】ABCD 四个选项均正确。
5.【答案】√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6.【答案】A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阶段,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
7.【答案】A 选项B属于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培养措施。选项C和D属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措施。
8.【答案】B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9.【答案】BC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主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惩罚和消退都是为了降低行为发生概率的手段,但两者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10.【答案】√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为了调节教师和自我行为的关系而出现的师德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