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要改变以往的儿童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幼儿,改变以往一把尺子衡量幼儿的标准”,这是( )中提出的教育建议。
A.认知派学习理论
B.最近发展区
C.多元智能理论
D.教育生态学理论
2.建构游戏“会动的坦克”搭建过程中,小朋友发现用积木搭建的轮子不会动,引发了孩子的讨论和思考,李老师就组织了“探究轮子的特点”这个活动,这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 )特点。
A.整合性
B.生活性
C.生成性
D.趣味性
3.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基本以活动、游戏、体验、操作和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 )原则。
A.主体性
B.活动性
C.发展性
D.整合性
4.在《会飞的动物》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幼儿可以大胆分享自己喜欢的会飞的动物”,这条目标属于( )取向。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条件目标
5.李老师在准备下周的主题活动时,把幼儿都讨厌的拼音和算术的学习内容加入进去,这违背了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 )原则。
A.时代性
B.兴趣性
C.因地制宜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6.李老师在组织小班语言领域《认识水果的颜色》时,采用“水果宝宝”图片和“颜色衣服”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李老师主要采用了( )。
A.讲解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游戏法
7.李老师最近发现大二班的小朋友在洗手的时候随便敷衍几下就回座位,于是李老师组织了一个“洗手护健康”的活动,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活动内容( )的特点。
A.广泛性
B.整合性
C.生活性
D.综合性
8.在周计划中,华华老师计划开展“苹果丰收”的音乐活动,用欢快的舞曲引导幼儿表现丰收的果园。之后,开展故事活动“小熊卖苹果”,用生动的故事向孩子讲述各种不同的运果实的方法。这体现了华华老师在设置和编排教育活动时,做到了从( )入手。
A.兴趣
B.经验
C.资源
D.联系
9.生成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对周围世界、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活动过程,以下关于生成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内容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灵活性 ②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③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④能保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中班音乐欣赏“小灰老鼠”,熊老师在导入环节:“小朋友早上好,今天有个好朋友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出发吧。”随后让幼儿进行发声练习,熊老师使用了( )。
A.情境导入法
B.故事导入法
C.问题导入法
D.游戏导入法
答案解析
1.【答案】C;“要改变以往的儿童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幼儿,改变以往一把尺子衡量幼儿的标准”,这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教育建议
2.【答案】C;生成性是指活动内容可以根据社会变化、或者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发生变化,题干中一开始是建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的思考演变成了探究活动,活动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生成性的特点,所以选C。
3.【答案】B;活动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以各类活动为基本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探究和交往中进行,题干体现的就是这点,所以选B。
4.【答案】C;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的是个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自己喜欢的动物具备创造性和个性并且没有统一标准,所以选C。
5.【答案】B;把幼儿讨厌的东西加入教学内容里,违背了兴趣性原则,所以选B。
6.【答案】C;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各种实物或直观教具,是幼儿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感知,题干中李老师通过图片让幼儿学会水果的颜色,属于演示,所以选C。
7.【答案】C;活动内容和小朋友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是生活性的特点,选C。
8.【答案】D;从兴趣入手强调教师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题意不符,故A选项不选。从经验入手强调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教学活动,而题目中教师只是在“计划”两个活动,故不存在幼儿的已有经验,B不选。从教材入手强调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活动内容,可以自己加工,但题中未强调教材,所以C不选。而从联系入手强调教师设计的活动存在关联点,题中两个活动存在关联“苹果”,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联系。
9.【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生成活动的优点,生成活动具有以下优点:内容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灵活性;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不能保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
10.【答案】A;教师创设做客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属于情境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