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教师提问幼儿:“西瓜是怎么长大的?”幼儿答:“西瓜是长在泥土里的;西瓜是慢慢长大的;西瓜在泥土里还会发芽呢。”教师回应说:“是呀,西瓜是通过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慢慢长大的,农民伯伯可真不容易。”教师的回应属于( )。
A.重复式回应
B.反问式回应
C.提炼式回应
D.总结性回应
2.在活动《神奇的磁铁》中,教师出示一个水族箱,在水族箱内有磁铁小鱼,激发幼儿兴趣后,张老师说道“磁铁能不能吸起水中的铁小鱼?”引入活动,教师利用了( )。
①材料导入法 ②故事导入法 ③问题导入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在科学活动开始前,老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做了一个科学体验小游戏,以此导入活动过程。这指的是( )。
A.故事导入法
B.问题导入法
C.关键经验导入法
D.游戏导入法
4.结构完整原则属于( )环节的设计原则。
A.导入
B.过程中
C.高潮
D.结束
5.下列不属于结束环节策略的是( )。
A.总结归纳
B.直接过渡
C.水到渠成
D.延伸扩展
6.教师在过渡时说“小朋友在练习抛接球时,都能够克服困难,球掉下来了再捡起来继续练习,你们真的是爱运动的好宝宝!现在我们来试试两人一组进行双人抛接球。”教师运用的过渡方法是( )。
A.直接过渡
B.问题式过渡
C.评论式过渡
D.复述式过渡
7.下列不属于提问语言策略的是( )。
A.启发式提问
B.发散式提问
C.层叠式提问
D.换位式提问
8.在“新鲜的水果”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小朋友这弯弯的东西像什么?”幼儿回答:“香蕉”、“月亮”、“镰刀”...教师运用的提问类型是( )。
A.提炼式
B.开放式
C.封闭式
D.层叠式
9.“丢手绢”活动中,教师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你们看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出示手绢,这属于( )。
A.情境导入
B.故事导入
C.问题导入
D.材料导入
10.在教育活动《神奇的影子》中、李老师针对上个环节出现的现象说到:“有光就有影子。”李老师用的是( )策略。
A.小结式过渡
B.复述式过渡
C.评论式过渡
D.问题式过渡
答案解析
1.【答案】C;提炼式回应是指幼儿的回答虽然很多,但是也很散,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此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将幼儿的答案用简短的句子或词语进行总结,对于幼儿的概括性思维培养非常有利,同时能起到“形散神聚”提炼式回应的作用。
2.【答案】B;问题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对幼儿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幼儿产生疑虑,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的方法。材料导入法是教师给出直观教具或实物。材料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磁铁能不能吸起水中的铁小鱼”吸引幼儿兴趣以及探索的欲望,属于问题导入法,教师拿出磁铁小鱼属于材料导入法。故选B。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中的导入策略主要有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材料导入、关键经验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
3.【答案】D;此为书本第三节中的导入环节具体策略,科学活动的体验小实验或小游戏以及音乐活动的音乐游戏或表演游戏等都属于游戏导入法。
4.【答案】D;结束环节原则包括:一致性、结构完整、留有余兴。
5.【答案】B;直接过渡属于过渡策略,故选B。
6.【答案】C;参考书上评论式过渡的定义,题干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属于评论式过渡。
7.【答案】D;此为书上原话,提问语言策略包括启发式提问、发散式提问、层叠式提问。
8.【答案】B;按照问题的类型,可将提问分为封闭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弯弯的东西像什么?属于开放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答案有很多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9.【答案】D;“你们看着是什么东西?”很容易让考生错选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指教师通过提出对幼儿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而“你们看着是什么东西”是围绕材料提出的问题,本质上主题还是由材料引出来的,故选D。
10.【答案】A;题干中教师对上个环节的现象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