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最早对“教育”一词做出解释的书是( )。
A.《孟子·尽心上》
B.《说文解字》
C.《荀子·修身》
D.《学记》
2.【单选】下列不属于《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的是( )。
A.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B.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3.【单选】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教育性
4.【多选】在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中,人口的数量影响着( )。
A.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B.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C.教育的性质
D.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5.【判断】阶段性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点。( )
6.【单选】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强度律
B.组合律
C.活动律
D.差异律
7.【单选】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是( )的过程。
A.概念形成
B.概念转化
C.概念顺应
D.概念同化
8.【单选】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这个发展的先后次序是( )。
A.因人而异
B.固定不变
C.与思维发展无关
D.随时变化
9.【多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包括( )。
A.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
B.教学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
C.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D.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0.【判断】民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可以在课堂秩序混乱时有效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
答案解析
1.【答案】B 最早对“教育”一词做出解释的书是《说文解字》。
2.【答案】B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答案】A 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引导性。
4.【答案】ABD 在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中,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选择;而教育的性质由政治制度决定。
5.【答案】× 日常性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点。
6.【答案】C 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为学习者感知。
7.【答案】D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8.【答案】B 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
9.【答案】ABD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包括:(1)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2)教学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3)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0.【答案】× 权威型领导方式常引起学生高焦虑,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当班集体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这种方式能有效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