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王老师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这体现了现代教学观中教师是( )。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单选】(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在小学实施“级任制”,并把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叫作“级任教师”。
A.1904
B.1932
C.1938
D.1952
3.【单选】提出“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盈科而后进”的是( )。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庄子
4.【多选】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吴伟士
B.爱尔维修
C.霍尔
D.施太伦
5.【判断】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强调所有预定的课程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积极的修正、调整、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
6.【单选】教师要学生列举筷子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出了很多的答案,但是都在餐饮的范围内,这表明该学生发散思维的( )。
A.流畅性好,变通性好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差,变通性好
D.流畅性差,变通性差
7.【单选】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按照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该个体正处在( )。
A.自主对羞怯和怀疑阶段
B.主动对内疚阶段
C.勤奋对自卑阶段
D.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8.【单选】中小学教师资格由( )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
9.【多选】关于强化的说法中,下列正确的有( )。
A.负强化是指愉快刺激的消除以抑制行为的再次发生
B.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大反应概率的手段
C.认知主义认为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反应习惯
D.布鲁纳认为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10.【判断】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 )
答案解析
1.【答案】B 王老师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这是教师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践行了校本教研的理念,体现了在现代教学观中,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故B选项正确。
2.【答案】A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在小学实施“级任制”,并把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叫作“级任教师”。
3.【答案】A 孟子提出“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盈科而后进”。
4.【答案】AD 二因素的代表人物有吴伟士和施太伦。施太伦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吴伟士提出“相乘说”。
5.【答案】×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强调所有预定的课程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积极的修正、调整、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6.【答案】B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即表明其思维流畅性越好。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其变通性越强。题干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出了很多的答案,但是都在餐饮的范围内,表明其流畅性好,但变通性差。
7.【答案】D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
8.【答案】A 《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9.【答案】BCD 选项A移去性惩罚是指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减小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某种刺激(一般是厌恶刺激)来增大反应的概率。
10.【答案】×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