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西西老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大卖场”,两边放着各种物品,有饮料、食品、水果和日常用品等。带领幼儿一起“逛大卖场”。这属于( )。
A.接受式学习
B.体验式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合作式学习
2.强强在探索性活动“造高楼”前。熊老师便在旁边默默投放有关图片和双面胶、橡皮泥等辅助材料,接着,让强强积极与材料进行互动。这体现了支持性互动中的( )。
A.适时帮助,完成任务
B.适时等待
C.创设环境,布置任务
D.给予空间,自由创造
3.欢欢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学习交通法规的知识,把教室布置成十字路口的样子。让一部分的孩子扮演路人、一部分孩子扮演开车的司机,让孩子自由活动并讨论。此种学习模式是( )。
A.接受式
B.探究式
C.合作式
D.体验式
4.科学活动“沉浮实验”,其教育目标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能积极动手操作探索寻找答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邹老师选择了讲解法和直观法。邹老师的做法( )。
A.正确,体现了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B.错误,违背了根据目标选择方法
C.正确,方法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D.错误,违背了根据内容选择方法
5.中三班的小朋友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每当有小朋友要发生争吵甚至肢体冲突时,其他小朋友都会把亮亮叫过来帮忙协调,每次亮亮都会公平公正的调解,通过亮亮的协调小朋友的矛盾纷争都能的到解决,亮亮是具备了( )。
A.组织能力
B.协商能力
C.分析能力
D.人际联系
6.教师将幼儿成长档案中的绘画作品作为素材,生成“我长大了”的主题谈话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比较幼儿前后绘画作品,并与幼儿交流:“看看你以前的画和现在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现在再来画,你会不会有新的想法?”这体现幼儿成长档案袋是( )。
A.反映幼儿成长的“动画片”
B.组织教育活动的“资源库”
C.架设家园合作的“信息桥”
D.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
7.在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不能顺利搬动正方形积木块,感到束手无策。王老师见到该情况后说:“为什么四四方方的玩具车却能跑呢?”王老师运用的回应策略是( )。
A.重复
B.反问
C.提炼
D.总结
8.圈圈问竹竹老师“老师,是不是每周都会下一次雨啊”,竹竹老师听到后说“每周都一定会下一次雨吗?”请问竹竹老师运用的是回应策略中的( )。
A.重复
B.反问
C.提炼
D.概括
9.刚刚升入中班的幼儿对筷子不陌生,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如何拿筷子、如何正确使用筷子没有正确的认识。为了帮助幼儿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设计了本次活动。这体现的是从( )入手,对教育活动进行设置与编排。
A.资源
B.联系
C.兴趣
D.经验
10.圈圈老师上完《秋天》语言课之后,最后又和幼儿一起回忆秋天“秋天天冷了,树叶变黄了,花儿凋谢结出果实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圈圈老师运用了( )总结策略。
A.总结归纳
B.水到渠成
C.延伸扩展
D.操作练习
答案解析
1.【答案】B;体验式学习是指幼儿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教师布置“大卖场”的情境,让幼儿体验,属于体验式学习。
2.【答案】C;幼儿在学习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有利于探究的,与材料进行互动的环境,属于支持性互动中的创设环境,布置任务。
3.【答案】D;该题目考察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有情境性和亲历性,是指让幼儿在一点情景中亲身感受,参与其中。
4.【答案】B;该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能积极动手操作探索寻找答案,这需要幼儿动手操作,而邹老师选择了讲解法、示范法和直观法,没有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邹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根据目标选择方法。
5.【答案】B;人际智能包括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联系,其中协商能力是指仲裁与排解纷争的能力,提高中当小朋友发生冲突,亮亮能公平公正的协商与排解纷争,因此是协商能力。
6.【答案】B;教师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作为素材,组织教育活动,体现了幼儿成长档案袋是组织教育活动的资源库。
7.【答案】B;题干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反问,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因此,本题选反问。
8.【答案】B;幼儿自发提问时,教师不急于回答,可适时反问。
9.【答案】D;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编选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材料中幼儿对筷子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拿筷子、如何正确使用筷子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而设计了本次活动,体现了从经验入手。
10.【答案】A;“秋天天冷了,树叶变黄了,花儿凋谢结出果实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对《秋天》这次活动内容的一个总结,因此,圈圈老师运用了总结归纳的总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