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教师在教育某学生时,只看到其缺点,这违背了德育中的( )。
A.长善救失原则
B.合力育人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平行教育原则
2.【单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陵节而施”,这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3.【单选】(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1982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89年
4.【多选】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
A.谈话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5.【判断】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回归自然”,培养“自然人”。( )
6.【单选】关于教育法律法规,下列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可以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C.《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
D.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7.【单选】有研究发现,如果学生总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 )因素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即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一蹶不振。
A.内在、稳定、不可控
B.内在、不稳定、可控
C.外在、稳定、不可控
D.外在、不稳定、不可控
8.【单选】对世人进行警示教育体现了( )。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积极强化
D.自我强化
9.【多选】一般来说,性格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0.【判断】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
答案解析
1.【答案】A 长善救失原则就是利用学生的优点去纠正其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贯彻长善救失原则要求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题干中教师只看到其缺点,没有看到其优点。
2.【答案】A “陵节而施”的意思是: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没有从简单的内容开始教,直接从难的内容开始进行教育。所以对应的是顺序性。
3.【答案】A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答案】ACD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1)观察法;(2)谈话法;(3)调查法;(4)书面材料法。
5.【答案】√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回归自然”,培养“自然人”。
6.【答案】A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7.【答案】A 如果学生总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按照维纳的归因理论,能力高低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归因。
8.【答案】A 警示教育即提供相关的文化普及或者相关的例子证据,用于警告或者惊醒世人,抑恶扬善的宣教活动。体现了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即替代强化。
9.【答案】ABCD 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理智、情绪、意志四个方面。
10.【答案】√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