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在( ),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十分有限。
A.非职业化阶段
B.职业化阶段
C.专门化阶段
D.专业化阶段
2.【单选】我国古代重视培养“君子”,这就决定了古代学校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育内容。这体现了教育目的功能中的( )。
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单选】( )课程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广的一次课程改革。
A.第六次
B.第七次
C.第八次
D.第九次
4.【多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 )。
A.学生是独特的人
B.学生是自由成长的人
C.学生是发展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5.【判断】德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体现整体渗透原则。( )
6.【单选】教师能够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及其社会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够自主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对教育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强烈的责任心和职责意识等。这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 )。
A.意识的自觉性
B.影响的深远性
C.境界的高尚性
D.行为的典范性
7.【单选】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和提高,下列不属于从教师自身出发的措施的是( )。
A.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B.向他人学习
C.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D.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8.【单选】某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经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 )。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9.【多选】皮亚杰提出道德发展的两级水平是从他律到自律,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A.皮亚杰通过实验证实,7岁、10岁、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B.10岁前的儿童基本是他律水平
C.8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D.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10.【判断】把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
答案解析
1.【答案】B 在职业化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十分有限。
2.【答案】B 教育目的对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
3.【答案】C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广的一次课程改革。
4.【答案】ACD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5.【答案】× 德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体现自然渗透原则。
6.【答案】A 意识的自觉性,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清醒的意识和认识,从而能够自愿自觉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与教师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相关。
7.【答案】C 选项C“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是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所采取的措施。
8.【答案】A 原型定向就是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智慧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学生观看清楚演算的步骤,此时学生并没有动作参与,属于原型定向阶段。
9.【答案】ABCD 四个选项的说法均正确。
10.【答案】×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题干中,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的原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