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人的身心发展的( )是指个体发展具有的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单选】教师由其他行业的人兼任,还没有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是处于( )阶段。
A.非职业化
B.职业化
C.专门化
D.专业化
3.【单选】( )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个别教学
4.【多选】属于孟子教育思想的有( )。
A.“性善论”
B.“深造自得”
C.“知识就是美德”
D.“教亦多术”
5.【判断】“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
6.【单选】李老师对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期待学生能保持这样的良好行为,这属于( )。
A.消退
B.正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7.【单选】一位出租车司机为了及时将一名有生命危险的病人送到医院抢救,闯了红灯,警察依法对出租车司机进行处罚。学生小明认为,出租车司机违反了交通法规,理应受到处罚。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水平最可能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中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8.【单选】梦晨同学由于家里出了些事,上课老走神,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爸妈真会取名字。难怪生下来就不行,每天都作白日梦。”该班主任的做法主要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9.【多选】教育行政法律责任中,行政处分是由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惩戒,主要包括( )。
A.警告、记过
B.降级
C.撤销教师资格
D.撤职、开除
10.【判断】在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更好。( )
答案解析
1.【答案】C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的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2.【答案】A 在非职业化阶段,教师由其他行业的人兼任,还没有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
3.【答案】C 现场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4.【答案】ABD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
5.【答案】√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6.【答案】C 本题考查对正强化的理解。正强化指通过呈现某种刺激来增大行为反应的概率。题干中,老师希望通过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同学们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概率。所以C项正确。
7.【答案】D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含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题干中学生认为出租车司机闯红灯,违反了法律,应受到惩罚,说明已经意识到法律的效力,但是没有意识到生命危险的病人,体现出该学生只能对法律进行刻板遵守。故处于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8.【答案】B 题干中班主任的做法主要违背了关爱学生中的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9.【答案】ABD 教育行政法律责任主要有两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由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惩戒,主要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罚主要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教师资格、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行政拘留等。
10.【答案】× 认知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