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教师在社会活动《生活中的标志》中,结束部分以《安全标志歌》帮助幼儿回忆、复习活动内容,运用的是( )策略。
A.总结归纳
B.保持一致
C.延伸拓展
D.结构完整
2.幼儿在探索“影子”的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孩子们正在激烈讨论“什么时候的影长”,便问到“真的是上午的影子长吗?为什么?”张老师这样提问是通过( )引发幼儿进一步交流。
A.发问
B.反问
C.设问
D.追问
3.在进行完上一环节后,张老师说道“刚才我看到了蜘蛛在结网,我们接着来看看蜘蛛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张老师运用的是( )。
A.直接过渡
B.承上启下式过渡
C.问题式过渡
D.评论式过渡
4.幼儿园教育活动导入设计要与活动目标和内容有机整合,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的,这体现了活动导入的( )原则。
A.激发幼儿兴趣
B.一致性
C.简短明了
D.直接性
5.教师问“我们发现西瓜放在水里是浮在水面上的,有什么办法让西瓜沉下去呢?”,有人回答“我在西瓜上绑上石头它就沉下去了”,教师回应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西瓜沉下去吗?”幼儿接着回答“我用手压住西瓜,给它加重,它也会沉下去”,老师运用的是( )。
A.重复
B.反问
C.提升式回应
D.提炼式回应
6.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教师要多运用( )导入法。
A.情境
B.故事
C.问题
D.材料
7.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张老师将泡沫和石头放到了水中,问道“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说“看到了泡沫浮在水上面,石头在水底下”。张老师的语言属于提问策略中的( )。
A.发问
B.反问
C.追问
D.设问
8.( )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
A.导入
B.幼儿情况分析
C.过程
D.结束
9.导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与教学内容一致性原则
B.以激发幼儿兴趣为原则
C.结构完整原则
D.以简短明了为原则
10.讲授语的要求包括( )。
①科学准确 ②清晰明了,有条理 ③语音准确 ④语速适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1.【答案】A;将学习的内容(安全标志)归纳在儿歌中进行复习,属于总结归纳策略。
2.【答案】B;并不是上午的影子长,在幼儿讨论遇到问题、有认知冲突时,张老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属于反问。
3.【答案】B;“刚才蜘蛛在结网”属于承上,“接着来看蜘蛛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属于启下,故选B。
4.【答案】B;导入要与目标、教学内容等保持一致性,故选B。
5.【答案】C;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继续思考,提升幼儿的认知难度,属于提升式回应。
6.【答案】C;题干中的话语是在说要让幼儿产生疑问,适合运用问题导入法。
7.【答案】A;在首要环节,问一些简单“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为疑问词的特殊问句,这属于发问。
8.【答案】A;本题考察组织策略,此为书中原话。导入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环节,尽管用时不长,比重不大,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
9.【答案】C;本题考察导入的基本原则,此为书中原话。“结构完整原则”属于结束环节应遵循的原则。
10.【答案】D;本题考察讲授语言运用策略,此为书中原话。讲授语的要求包括:科学准确、清晰明了、有条理、语音准确、语速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