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主要模式的是( )。
A.接受式学习
B.体验式学习
C.小组式学习
D.探究式学习
2.在科学活动“风娃娃”中,幼儿通过探索,基本都知道有风就能吹灭蜡烛,这时刘老师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制造出风呢?”把活动引向深入,这属于提问语言中的( )。
A.发问
B.反问
C.追问
D.疑问
3.大班数学活动《图形》中,孩子们在认识图形的概念时往往年龄所限,受有限的生活经验影响,只认识图形的某些外在特征而忽视了其本质特征,因而不能获得正确的图形概念,于是教师问幼儿:“XX图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该老师采用的是( )。
A.封闭式
B.发散式
C.启发式
D.换位式
4.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是( )。
A.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
B.确保儿童心理健康
C.全面促进儿童素质和谐发展
D.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知识
5.结束部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结束的方式,既要使一次活动圆满结束,又要延续幼儿对这些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在活动结束部分进行的有( )。
①教育活动的延伸
②展示幼儿得到发展的结果
③总结幼儿的学习态度、表现、创新
④将好的成果进行推广
⑤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当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时,教师可以采用布置更高难度的探究任务、提供讨论与展示平台的办法,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提高其集体探究活动的效率,这属于师幼互动的( )策略。
A.支持性互动
B.引导性互动
C.参与性互动
D.合作性互动
7.国庆节即将来临,小朋友都在画天安门,明明小朋友边画边问“天安门到底是什么呢?”君君说“天安门是皇帝住的地方”,月月说“天安门看上去像一座城堡”,这时刘老师在一旁问道“天安门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到呢?”刘老师的话体现的是一种( )学习。
A.接受式
B.体验式
C.探究式
D.合作式
8.教师在探究结果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评价,如( )。
①幼儿与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 ②预测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③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在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不能顺利搬动正方形积木块,感到束手无策。王老师见到该情况后说:“为什么四四方方的玩具车却能跑呢?”王老师运用的是( )。
A.重复
B.反问
C.发问
D.追问
10.( )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整体性教育,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学科领域活动
B.主题单元活动
C.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
答案解析
1.【答案】C;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主要模式有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2.【答案】C;题干中,幼儿已知有风就能吹灭蜡烛,继续探索另外一个知识点,如何能制造出风,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属于追问。
3.【答案】B;本题考察提问语言策略。当幼儿的思维或想象由于年龄所限比较单一狭窄时,教师可以通过发散式的提问,引导幼儿转变问题的思考方向。
4.【答案】C;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
5.【答案】B;此为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书上原有知识点,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发现并解决问题属于活动基本部分的内容,故选B。
6.【答案】A;题干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任务与平台供幼儿探究,属于支持性互动。
7.【答案】C;题干中刘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依据的学习,故选C。
8.【答案】C;此为书上原话,教师在探究结果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评价,如幼儿与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预测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将间接经验运用于实践问题的能力。
9.【答案】B;将幼儿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反问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属于反问。
10.【答案】B;主题单元结构的教育活动则更强调多种教育因素和幼儿多种发展领域的全面整合,常常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整合于一个或若干个教育活动中,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整体性教育,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