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教育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体现了教育对( )的反作用。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人口
2.【单选】从“我要上学”到“我要上好学”、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均体现了( )。
A.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B.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C.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D.人口比例对教育的影响
3.【单选】( )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A.书面材料分析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4.【多选】“双减”文件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做岀了明确的规定。关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师应该要做到( )。
A.合理调控作业结构,难度适当超过国家课标
B.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C.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D.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
5.【判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不少于2课时,该课程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
6.【单选】学习了“梨子”和“火龙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这在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中属于命题学习中的(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类属学习
7.【单选】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他(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的( )。
A.行为的典范性
B.影响的深远性
C.境界的高尚性
D.意识的自觉性
8.【单选】以练习时间为横坐标,工作量为纵坐标的练习曲线的趋势应该是( )。
A.先快速上升,再进入高原期,最后缓慢上升
B.逐渐下降
C.一直下降,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逐渐上升
9.【多选】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构成。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随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B.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是固定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C.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D.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10.【判断】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言语说服是教师用来改变学生态度的更为常用的方法。( )
答案解析
1.【答案】B 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故题干表述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
2.【答案】A 人口质量的提高,必然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从“我要上学”到“我要上好学”、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均体现了人口对接受更加优质教育的诉求。
3.【答案】D 谈话法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4.【答案】BCD “双减”文件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程标准,A错误。
5.【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不少于1课时,该课程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6.【答案】A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上位学习是以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或命题为基础再去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题干中先学习概括水平低的“梨、火龙果”,再去学习概括水平高的“水果”,属于上位学习。
7.【答案】A 行为的典范性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不仅要在道德品质上,还要在理想信念、情绪情感、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8.【答案】D 练习曲线把练习的时间作为横坐标,而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作为纵坐标,由于工作量是随着练习的进程而增加的,因而练习曲线就显示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本题答案选D。
9.【答案】ACD 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随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10.【答案】√ 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言语说服是教师用来改变学生态度的更为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