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单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胎内环境
D.地理环境
2.【单选】教师不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时时对学生实施心理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担当好( )角色。
A.传道者
B.研究者
C.管理者
D.知己者
3.【单选】校长在隆重的大会上给学生授予称号,这属于品德评价法中的( )。
A.赞许
B.口头表扬
C.书面表扬
D.奖赏
4.【多选】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有( )。
A.阶级性
B.非阶级性
C.生产性
D.非生产性
5.【判断】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普遍认为个人本位论优于社会本位论。( )
6.【单选】对于师德规范表述正确的有( )。
A.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
B.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C.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终身学习
D.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是教师职业作风的反映
7.【单选】小飞通过学习后说出“志向”的含义。这种学习主要属于( )。
A.言语信息学习
B.认知策略学习
C.智慧技能学习
D.态度学习
8.【单选】曾因故意伤害受到有期徒刑两年刑事处罚的孙某申请获取教师资格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刑满之后孙某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B.经培训后孙某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C.五年之后孙某方能取得教师资格
D.依照法律孙某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9.【多选】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有( )。
A.知道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B.知道赣州是江西的一个地级市
C.知道老虎会咬人
D.知道如何使用扫帚扫地
10.【判断】耗竭感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情感耗竭两个方面。( )
答案解析
1.【答案】B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2.【答案】D 教师作为知己者的角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要重视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二是要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3.
3.【答案】D 奖赏一般分为颁发奖状、发给奖品和授予称号等,一般在隆重的大会上进行。
4.【答案】BC 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非阶级性、生产性、简单性。故选BC。
5.【答案】×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
6.【答案】A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
7.【答案】A 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8.【答案】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题干中的孙某曾受到有期徒刑两年刑事处罚,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9.【答案】ABC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知道如何使用扫帚扫地是程序性知识。
10.【答案】√ 耗竭感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情感耗竭两个方面。